趋势与观点 | 数字化转型中的网络安全治理
数字化转型,指通过战略性地整合数字技术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改善客户体验并推动创新,即便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依然是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的关注重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塑商业模式、提高效率与竞争力的核心手段,相关投入也持续增加。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到2026年,全球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投资预计将攀升至3.4万亿美元。
然而,在网络安全领域却存在一个悖论:新技术虽然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引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随着组织不断探索和采用新兴技术,网络攻击的数量、复杂程度和破坏力也在同步上升。一些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揭示了这一问题:
● 67%的组织在推进数字化转型项目时,会经历至少一次网络攻击;
● 全球网络攻击的数量预计将以每年30%的速度持续增长;
● 数据泄露的平均经济损失现已达到约488万美元,较2023年的数据上涨了10%。
在此背景下,网络安全治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它已成为数字化转型成功以及整个组织发展的关键性需求。
网络安全治理及其重要性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制定战略、政策框架、资源配置和技术工具,指导组织如何保护其核心数字资产(包括数据)的一整套体系。它是实现“网络韧性”的基础,确保日常安全措施和资源部署能够有效达成防护目标。
作为网络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网络安全治理聚焦于组织内部的结构、流程以及领导职责,确保网络安全工作与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它突破了将网络安全简单视为“技术功能”的传统局限,而是将其提升为一种战略性赋能工具。通过明确决策权限、实施有效政策以及构建基于风险的决策框架,网络安全治理能够助力组织实现长期增长、增强韧性,并确保合规性。缺乏强有力的治理体系,安全工作可能会陷入碎片化、被动化的状态,甚至与更广泛的组织目标脱节,导致整体效率下降和风险加剧。
数字化转型通常是战略性举措,往往伴随着对现有业务模式和核心运营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安全治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它能够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业务背景与安全团队的具体运营活动紧密衔接起来,确保资源投资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主动识别潜在风险并有效缓解关键威胁,网络安全治理帮助组织在加速变革的同时维持整体的数字韧性。
然而,将网络安全治理有效地融入数字化转型项目并非易事。在许多情况下,网络安全工作往往与转型项目的核心目标出现脱节,这种不协调可能削弱转型实现长期成功的潜力,同时还可能因安全漏洞和监管不合规性引发额外的风险敞口。
幸运的是,仍然存在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能够帮助组织应对这种挑战,并在技术创新和网络安全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支持转型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的四大有效策略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建立稳健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可从以下四个实践策略入手:
第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与责任落实;
第二,将网络安全嵌入内部交付体系;
第三,采用主动的风险导向思维;
第四,打造全员网络安全意识文化。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与责任落实
在数字化转型中,明确网络安全推进的职责至关重要,而确保网络安全在战略层面上的代表性同样举足轻重。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具体行动:
● 确保网络安全负责人在数字化转型项目指导委员会中占据关键席位,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透明度。同时,这能够确保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讨论和考量被引入企业最高治理层,并贯穿决策全过程。
● 通过组建跨职能部门的网络安全指导委员会,可为不同项目及其安全影响提供一个统一集中的讨论平台。此类委员会能够执行全面的网络风险评估、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并提出契合组织特点的整体性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推动网络安全治理与业务目标的深度融合。
将网络安全嵌入内部交付体系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时,组织应勇于回归基础,对基本的交付框架进行全面审视,评估其与网络安全的融合程度。无论采用何种交付方法,网络安全元素都必须在项目执行的每个阶段中明确体现。
这意味着在交付过渡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网络安全,包括启动阶段的网络安全考虑,规划阶段的全面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应在项目/计划的不同阶段重新审视),用户体验(UX)设计中的安全性,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安全检查点,其中可能包括代码审查、漏洞扫描。组织还应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开发中采用持续安全集成(CI/CD)技术。
采用主动的风险导向思维
转型项目中的风险评估不能流于形式,也不应只是照搬所谓的“最佳实践”。它应当是一个能引导各方形成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
具体而言,风险评估应优先在项目的启动和规划阶段展开,并与利益相关方密切协作,共同识别潜在风险点。评估结果需及时、准确传达给相关人员,以确保每个决策均以真实的风险情报为依据。需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并非一次性完成即可,因为风险环境随时在变化,转型举措在不断演进,而威胁行为者也会随着技术发展持续调整策略。唯有将风险评估视作一个动态的持续流程,包括情报收集、风险分析以及实时威胁监测,才能最大程度提升项目的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组织需警惕因过度分析导致关键行动延误的“分析瘫痪”问题。避免这一风险的有效方法是在保护工作中聚焦于高风险领域,包括保护敏感数据、确保关键系统安全性,以及加强面向核心外部利益相关方(如客户与监管机构等)的关键系统防护。通过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这些高优先级目标,企业能够在快速动荡的环境中找准重点,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风险管理。
打造全员网络安全意识文化
要培育一套根植于组织内部的网络安全意识文化,组织需采取全面而系统化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向全体员工提供全面的网络安全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关键的安全原则以及切实构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培训内容可以涵盖数据安全处理的基本原则、事件报告流程、访问凭据的保护方法,以及识别和报告社会工程类攻击的技巧,从而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2. 针对交付团队开展网络安全原则的针对性培训,并结合项目需求进行定期再培训,强调将“安全设计”思维融入项目流程。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减少安全隐患,还能在交付层面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安全基石。
3. 在组织变更管理框架中,将网络安全意识作为重要一环,用定制化的沟通计划嵌入专门的网络安全培训与宣传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员工不仅能够在发生变化时保持安全意识,还能更快适应新的安全要求和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意识文化离不开全员的参与、动态的适应能力及对培训的重视。唯有如此,组织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威胁环境中始终保持关键优势。
结论
数字化转型的成败与其所嵌入的网络安全实践密切相关。这不仅要求在每个具体项目中对网络安全进行深入思考和细致融入,更需要将其贯穿整个组织的运营和战略当中。通过将网络安全与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组织可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突破:在战略领导层面,将网络安全纳入核心决策;在项目交付过程中,采用覆盖全流程的风险导向方法;在内部文化建设上,持续投入于用户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这种全面的实践,不仅能够最大化释放数字化转型投资的潜力,还能让组织在面对日益复杂且动态演变的威胁环境时构建起强大的韧性防御能力。在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当下,这种融合战略无疑是确保长期成功的重要基石。
下一篇:没有了!